韦德体育app官方下载
  • 首页
  • 韦德体育app官方下载介绍
  • 产品展示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原创从辽代墓葬壁画中解析契丹文化,探析契丹民族为何会消亡?

    发布日期:2025-01-24 03:23    点击次数:110

    “大山压小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这首诗是契丹雄主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耶律倍在任东丹国国主之时不堪母亲与二弟的排挤,远走后唐前在海岸前所题。

    通过这首诗当代人不仅可以对当时的契丹内政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这代表在契丹上层甚至于中层,汉文化已经有了很大的影响力。这也改变了我们传统的认知——契丹同其他北方游牧政权一样汉化程度很低。

    契丹,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度,评书中的杨家将与契丹征战的故事大众耳熟能详,北宋初年的高梁河之战也让我们对其印象深刻,五代时期的儿皇帝石敬瑭向契丹献“燕云十六州”的历史至今读来仍让人捶胸顿足!

    契丹于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也很深远,这不仅源于在契丹极盛时期疆域一度达到西域诸国,其深度汉化的文明对当时中亚影响深刻。

    还在于在其本部被金人灭亡后,以耶律大石为代表的契丹汉化后裔在西域和中亚地区重建大辽,史称西辽,并且一度威震中西亚,成为地区霸主。

    展开剩余89%

    契丹在当时的中西亚就代表了中华汉文明,影响深远。在如今的俄罗斯等国,对于中国的发音也和汉语契丹类似,这是契丹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所作贡献最有力的证明。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立国数百年,历经磨难矢志不渝的民族,却在被蒙古灭亡之后彻底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由于其地处极北之地,虽有记载史料的习惯但大都毁于动乱,现在的辽史也是在元代时所修订的,内容有很多谬误之处。历史专家曾一度困惑,这样熟悉伟大的民族如今竟没留下一点痕迹。

    但幸运的是,随着在今天内蒙古与河北地区的考古发掘工作的进行,一些契丹时期墓葬的发现让契丹以实物的形式重新回归于我们眼前。

    而对这些墓葬的研究也利于我们了解契丹民族的文化传统与其生活的方式,帮助我们更好的看待这个为中华民族作出伟大贡献的伟大民族!

    一、已经消失的民族——契丹民族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高速发展,中华民族慢慢地拾起了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大众在关心当代先进技术文明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中华古代文明的探索,在时代的十字路口前,中华民族希望可以从祖先的历史中获得现代的启示。

    北宋年间,西夏、辽、北宋三国并立,之前的历史研究中往往将北宋列为中华正统,但现在以中华民族为一体的角度来看,仅以汉族政权来代表中华正统是不合适的。

    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深入,笔者发现,作为中华民族所创立的王朝之一的辽,在中西亚甚至于东欧的影响力远远强于北宋,在以上地区,辽代表着中华文明。

    而对辽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但时至今日,契丹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再独立存在,其并没有消失,而是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

    1、契丹的兴起

    契丹民族的来源与其他民族一样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天宫有天女牵白马下凡在凡间遇到了牵青牛的仙人,两者相爱繁衍,生下了八个儿子,而这八个儿子慢慢繁衍就形成了后来的契丹八部。

    青牛白马,天女仙人的传说就是契丹人的起源。契丹人在唐以前鲜见于史册,最早记载契丹民族的史书是《魏书》,这时的契丹大都与辽东地区的民族所并列,被齐称为东胡诸族。

    契丹在历史上多次受到打击,在北齐年间就遭到了北齐的打击,惨遭灭顶;在隋代,也曾遭到屠戮。由于契丹民族一直处在落后的奴隶制度下,生产力低下,在北魏至唐代的这数百年间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

    一切的转机出现在唐代,由于唐代在北部强大的影响力,契丹投靠在唐代的羁縻体系下,虽仍有战乱,但民族得到了久违的发展,也学习了唐代先进的文化,终在唐末发展到了一定的气候,此时契丹迎来了其民族的伟大之人——耶律阿保机。

    元代时的脱脱曾对耶律阿保机所创立的辽有过这样的评价:“东征西讨,如摧枯拉朽。东自海,西至于流沙,北绝大漠,信威万里,历年二百,岂一日之故哉”,契丹在耶律阿保机的领导下才真正从一个渔猎游牧部落联盟转变为封建庞大的草原帝国。

    阿保机在位期间东征西讨,获得了庞大的领土,其在位时战略上的最大成功是吞并了当时已封建化的渤海国。

    《辽史》中曾对渤海国有过这样的评价:“地方五千里,兵数十万”,契丹在得到了渤海国之后实力大增,正式成为了地区霸主!但耶律阿保机时代在南面的征战并未取得多大的成果。

    史书中记载:“光启年间,幽州刘仁恭父子曾率军击破进犯的契丹骑兵;此后刘守光又在平洲打败契丹军队”——在面对幽州刘仁恭家族时,契丹虽凭借兵多将广,在局部取得优势。

    但在总体战略上是失败的,并未达到吞并幽州的战略目的。此后耶律阿保机趁着晋梁争霸,中原兵力皆集中于晋阳与汴州之时突袭幽州,但此时晋王李存勖一改往日对契丹的和平守势,竟出兵驰援幽州。

    史料记载:“阿保机在定州城下,败兵至,举众退保望都。晋王追击望都,契丹逆战,晋王率亲军万骑先进,李嗣昭引三百骑横击,契丹大败。”李存勖两次粉碎耶律阿保机的进攻,甚至追击契丹军队,阿保机的南侵战略以失败告终。

    耶律阿保机死后,契丹迎来了其最伟大的统治者——辽太宗耶律德光。正是耶律德光在位期间契丹得到了燕云十六州。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巧合,而耶律德光与其母述律平的政权之争就是其中之一。

    述律平是一位奇女子,在辽太祖死后,其以强硬的手段杀害反对的百余位大臣,并自断一腕,以:“吾非不予从先帝于地下,顾嗣子幼弱,国家无主,不得往耳。”为理由接受政权。

    若耶律德光为庸主,以述律平等保守派:“吾有西楼羊马之富,其乐不可胜穷也,何必劳师远出。”的战略,可能契丹也就是平平庸庸的游牧帝国罢了。

    但耶律德光乃一代雄主,表面臣服于母亲,实则经常暗暗尝试南侵,在失败过几次后仍不放弃,终趁着河东石敬瑭“约事捷之日,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与之。”得诺言出兵南下,成就霸业。

    “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耶律德光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极大的成果,在政治上其亦虚心纳谏,建立南北面官制,以汉法制汉地,契丹之法治理契丹传统之地,这极大的保护了燕云十六州的经济,而成果就是燕云十六州为整个辽帝国提供了大量的赋税,支撑了其之后的军事行动,此后契丹进入极盛时期。

    2、契丹的衰落及契丹民族的消亡

    在契丹王朝的中后期,中原王朝所拥有的弊病也在契丹身上出现,君主昏庸,士兵羸弱,最终在北宋与金国的联合打击下契丹灭亡了。而契丹族群一部分融入金国,在后世的发展中与其他民族融合。

    一部分建立西辽,后来也与西北诸民族融合,契丹作为一个民族消失在了历史的舞台之中,但其血液今日仍在中华儿女的身中流淌。

    二、从契丹墓葬壁画中解析契丹文化

    在契丹民族发展的前期,其并不崇尚土葬,《北史·契丹传》中记载: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在与中原汉文化长期接触之后,契丹人慢慢接受了汉文化中的土葬文化。

    与早期的先民一样,契丹民族的土葬墓中除了有一定的随葬物品之外,还有大量的壁画作品。

    由于契丹留给后世的文字记载并不多,历史学家只能依靠考古发现来探究契丹的历史,而近年来的契丹墓葬壁画正是其主要探究途径。

    契丹墓葬壁画的发展与契丹民族的发展保持着一致。

    如在契丹前期的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墓葬中的出行归来图的人物较少,衣着朴素,且无大量的汉人。

    但在契丹后期的库伦1号墓中,同为出行归来图,壁画中出现了大量的随行人员,且衣着华丽,最重要的是身边出现了大量的汉族人员,其服装头饰与契丹大有不同。

    这两个出行归来图的对比异同可以给当代人带来很多信息。

    1、在契丹统治的前期与后期,受到的汉文化影响不同,在后期受到大量汉文化影响之后,契丹壁画也偏向于传统的汉民族壁画了,说明契丹文化也更偏向于汉文化了。

    2、无论前期还是后期的壁画中都大量的表现了围猎的场景,这表明契丹民族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都未脱离其游牧渔猎民族的本质。

    总结

    契丹作为一个曾经强大的王朝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它为中华文明所作的贡献会被铭记。

    它的主体民族契丹民族也在历史长河中融入了各个民族,但通过其墓葬壁画,我们还是可以了解其文化传统与日常生活方式,让这源于“白马青牛”传说的民族存在于历史之中!

    参考文献

    《浅谈辽代墓室壁画从中期到晚期的发展》——刘希言

    《耶律德光与母后斗智占燕云十六州》——刘肃勇

    发布于:天津市